2024欧洲杯官网校园,莘莘学子踏实前行:他们埋头苦学,力争分秒时间牢固自身的理论知识;他们深感“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笃实力行,在实践中寻找专业知识奥妙……
春来暑往,民大学子不负韶华,将所学专业与实际相结合,收获累累硕果。今天,让我们把镜头拉近,一起走进我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学习与实践碰撞的故事。
蒙玉秀:以实学探寻壮语魅力
蒙玉秀,来自享有“山水甲天下”美誉的桂林。高考结束后,她持着对语言与文学的热爱,积极填报志愿,成为我校文学院2019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壮语方向的学生。
不同于班级里母语是壮语的同学,蒙玉秀从小生活在汉族聚居地区,接触壮语极少。壮语语音、词汇、话题句……在感慨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她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对我来说,学习壮语就如同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通过后天的努力也很难发出标准的语音。”为了跟上班级教学步伐,蒙玉秀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茶余饭后,她捧着词汇书默读背诵;相思湖畔,她大胆放声苦练壮语的基本声韵。沐浴在民大勤学躬行的学风里,蒙玉秀努力构建专业知识框架,一步一个脚印,在学习壮语的道路上稳步前行。2021年,蒙玉秀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22年,蒙玉秀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
“语言是文化的瑰宝。”这是蒙玉秀在壮语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感悟。大二暑假,她与老师同学们来到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村进行田野调查实训。走在乡间小路,耳畔是村民质朴的壮音,眼前是民俗文化浓郁的村落建筑……一周内,蒙玉秀和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了壮语环境,在参观当地的壮汉双语学校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承民族语言对保留传统文化、增强人民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性。这些深藏在乡村的学习资源,让她坚定了自己学习壮语的意义与目标——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成为一名语保人荣幸之至。”2020年暑假,蒙玉秀心怀对民族语言的热忱,参与自治区课题项目“民族语言调查·广西壮语南部方言左江土语龙舟彬桥话”的研究,该项目属于2020年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广西语保项目之一。在此次项目中,蒙玉秀通过专业化软件对当地语音进行录音收集和分析,协助团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按照国家语保中心统一的工作和技术规范,调查、记录和整理了语言点3000多词汇、3000多条音视频的语言实态语料,为金龙岱话研究提供语料支撑。
“当怀揣一份热爱,用坚实的行动炙烤信念,它才能散发出馥郁芳香。”与壮语相伴的四年,蒙玉秀被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魅力深深折服,在探寻壮语之美的旅程中,她也找到了自己想为之奋斗的目标。未来,她希望回到家乡工作,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刘先:用脚步丈量社会民情
刘先,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自山川秀丽的贵州省织金县,怀着“想多走走看看,收获不同的风景”的期望来到“绿城”南宁,成为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9级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开启自己的大学旅途。
谈起最初接触社会学的感受,刘先用“费劲”二字概括。“哪有什么学习捷径,不过是努力罢了。”刘先在不断探索中,踏准了自己的学习方向:理论知识难背,她便将老师课堂讲述内容与书本大纲相融合,整理出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侧重理解性记忆;前后期课程知识薄弱,她就索性将老师的上机操作和讲解过程进行全程录制,借助网络上的课外学习资料,在课后重复练习与背诵……刘先逐渐掌握了学习社会学的技巧,对社会学进行深入探索,凭借优异的成绩在2019—2021年连续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社会学离不开调研实践,唯有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处,才能更透彻地理解其要义。而社会实践就为高校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研究问题提供了宝贵契机。
2021年暑假,刘先作为负责人组织学院团委学生会成员前往南宁市凤岭北社区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入寻常百姓家与居民唠家常、参观民族之家、和村民一起走访村落……短短五天的社会实践之旅,刘先和团队成员了解到社区建立了图书室、休闲活动中心等场所,同时还包含了纠纷调解、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设立,居民们团结一心,营造了一种大家庭生活的社区氛围。
从写活动申报书到实地进行,再到后期的调研报告的撰写,刘先和团队成员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虽耗费了大量精力,但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现状,也让她对社会学专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社会学专业,带给我的或许不是实质的东西,更多是一种看待社会现象、事物的思维。”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刘先大部分的专业课程都有课程实践。她在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迈出脚步走出课堂,走进城市农村:用眼睛观察社会民生,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当她将脑中积累的知识转变为观察社会的准则,内心才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社会学专业的意义。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刘先坚信自己学习的每一条理论知识、经历的每一次社会实践,都是一份沉淀,是自己勇敢冲向未来的底气。她将秉持着“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思考实践”的严谨态度,继续探寻社会学更多的可能。
胡祥明:怀热忱浇灌艺术之花
胡祥明,我校艺术学院2019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从文风馥郁的江西省永丰县来到民族风情浓郁的广西南宁,陪伴胡祥明跨越1000多公里的,是对艺术的满腔热忱。
“与艺术的这份缘,从小学时期延续至今。”小学美术课堂上,老师引领着胡祥明将周遭的一切涂抹于画本之上。小城、落日、行人……平静的画笔下是童年的记忆,亦是美术梦的萌芽。“画画成了我认知中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最理所当然的事。”课业繁多没有空闲,他便舍弃玩耍的时间,在家享受着画画的乐趣;小城书店缺少美术设计类书籍,他大胆联系各地美术出版社,邮购书籍到手后“贪婪”地阅读品赏。眼界的开阔,让胡祥明更加坚定走艺术这条道路。
2019年9月,胡祥明踏入民大的校门,在这里开启他崭新的艺术之旅。大学四年,胡祥明系统地学习了设计素描、设计构成、设计色彩等专业课程,他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将有关设计的各项技能转换为自身能力。
除了常规的专业学习外,胡祥明还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外出采风、阅读。“学好美术设计,最重要的是审美和想象力。”他用内心感悟生活,走走停停看看,用相机定格生活的精彩瞬间。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浇筑出他独一无二的审美和想象力,汇聚成了他作品中的设计灵感。他曾在2021年获得“第三季香港当代设计铜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在2022年获得“新加坡金沙设计大赛铜奖”“第十六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省赛一等奖”等奖项。
“学习当随时代。”胡祥明敢于迈出“舒适圈”,积极创新,将专业所学融入社会实践。2021年,他致力于第七届“互联网+”比赛项目年年有“萸”,跟随项目创始人兰勇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脱贫致富的号召,通过与农业科学院进行技术合作,设计制定了标准化吴茱萸种植技术方案和土壤改良技术方案,协助培育出良种苗木,建成当地最大的育苗基地,带领乡民种植致富之“萸”,成功解决南丹县白裤瑶族种植业痛点问题,最终获得第七届“互联网+”比赛全国总决赛铜奖。
青春,洋溢着专一深入不畏困难的朝气。大学四年的艺术之旅,胡祥明伴着热爱,一路生花。他深刻感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揉进画本的每一个设计都是他继续向前的底气。未来,他希望成为一名教师,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发光发热。(实习编辑:覃蓉 刘佳敏 校对:蒙丽姣)